
日前小编从郑州市政法委综治办获悉,郑州市已全面完成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四级体系建设任务,实现了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管理体系全覆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内延外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于去年10月实现130个基层派出所、195个乡镇司法所、210个乡镇卫生院全部与网格员对接,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盘活“大数据” · 建成社会资源信息“洼地”
作为社区的一名网格员。每天网格员的工作都是手拿装有“社管通”软件的手持终端机频繁走进居民中间,耐心倾听他们诉说“家长里短”,反映各种意见建议。网格员说,网格员在工作时需利用手持终端机采集录入更新百姓的基础数据,整合部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信息,将社情民意、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公共服务等信息(事项)及时传到监管中心,并将相关民生事件分流到相关职能部门。
以“大数据”集成应用理念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纵深,将网格化信息系统建成社会资源信息“洼地”。这是郑州市网格化治理的亮点之一。
围绕“网格化”信息化体系和“三级平台、四级网格”工作框架,郑州市着力构建“大平台、大数据、大研判”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平台,充分运用网格员将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环境秩序、特殊人群管理、治安防控、民生诉求、突发事件等七大类海量信息进行“日统计、周汇总、旬研判、月通报”,对矛盾纠纷、治安问题、安全隐患、民生诉求等重点问题采取清单提示、过程监督、限时办结、跟踪回访。将网格化服务管理、防汛抗旱指挥、公共应急指挥、人防指挥和城市管理等五大功能融为一体,突破部门之间信息瓶颈,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二、注重治理基点 · 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金水区党总支书记介绍,“网格员将有关民情民意及时通过系统反映上报,监管中心再通过明晰责任、分流定位、书面提示、黄灯预警、倒查问责,及时将相关民生事件分流到相关职能部门,将纠纷矛头纳入网格四级管理平台和大调解信息平台,及时分流分类化解。网格员通过履行民生事项代办职能,推动职能部门人员、阵地、资源等下移,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居、矛盾不上交’。”
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中,郑州市坚持把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驱动,作为夯实社会治理底部基础的基础工程和推进源头治理的重要抓手。围绕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方向,健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平台流转,推动各职能部门服务前置、力量前移,形成社会服务管理闭环运行机制,把“掉”在地上没人管的事情“捡”起来,把互相推诿理不清的问题“揽”过来,使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和群众“自下而上”的自治力量找到了内在“联结点”。实现了“小网格、大服务”,解决了“看得见解决不了、解决得了看不见”的问题,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