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提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新型智慧城市。日前,国家发改委表示,“十三五”期间,将有针对性地组织100个城市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方方面面的多个环节。为推动新型智慧城市的顺利建设,需在顶层设计中构建优秀的总体架构。
一、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不充分
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经过了七年的发展历程,但在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同区域、人群、城乡之间对新型智慧城市各领域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存在偏差。同时,不同区域、人群、城乡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资源获取不平衡,使得信息交流与共享渠道不畅通,阻碍了信息技术的整合与共享,造成不同主体对同一新型智慧城市项目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以电子政务为例,由于现行行政体制的职能划分,各部门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和封闭性较强,但在横向互联互通方面则存在很多断点。在不同行业间,由于信息化水平的参差不齐,跨行业信息交流与共享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同时,由于社会结构与市场等要素的细分导致专门化程度过高,各领域、各行业相互独立,严重制约了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很难形成合力构建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服务与公众诉求之间、单一企业与行业内部其他企业之间、同一个领域内各主体之间等均未形成有效的统一信息系统。因此,信息整合和共享的不充分加速了信息的碎片化和孤岛现象,导致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数字鸿沟”现象的产生。
二、参与主体的单一化抑制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流程的完善
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和试点的初始阶段,缺乏全国性的统筹规划。各地各部门对新型智慧城市的认识理解水平存在差异,没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流程环节和构成要素。
1、许多信息化先行城市出台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项规划,但在规划结构、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上存在趋同现象,缺乏体现地区经济文化特色的元素。很多地区急于跟风、“照猫画虎”,导致不同地区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因此,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同质化倾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流程的完善和优化。
2、政府作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力量是非常有限的。由此造成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筹资、投资和建设主体的单一化,这也导致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缺少多元化监控和评价主体的参与。
3、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和反馈等环节,目前国内新兴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技术创新团队力量不够壮大,第三方评估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威的评价机构。这也使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效果难以得到合理的衡量和评价,导致评价和反馈环节的缺失。
三、缺乏市场导向的单一化管理机制使政府定位不准
资金问题始终贯穿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个流程。由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各市场主体对新型智慧城市这一新概念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对新型智慧城市各领域建设的前景很难准确评估和把握,很多市场主体目前主要秉持观望和浅尝辄止的态度。因此,当前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监控和评估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够,导致政府主导过于单一化,政府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运动员”和“裁判员”,缺乏市场导向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缺乏市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多元市场主体力量培育不充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主体力量不均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占绝对优势的政府由于缺少其他力量的平衡与制约,在具体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监管、评估等领域中往往会出现窜位、缺位、越位等现象。同时,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干部由于自身的绩效考虑,过度注重项目工程的建设,对项目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市场导向缺乏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容易导致政府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职能定位不清。
面对新型智慧城市如何建设,金鹏信息专家提出了“三中心一平台”的总体架构。其认为,“三中心一平台”遵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六大核心要素。通过天地一张栅格网构成一个“虚拟化的复杂巨系统”,实现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平台资源、软件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等的全面共享。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新技术和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体现了“以技术为引领”到“以理念为引领”,“以管理为核心”到“以服务为核心”和“以业务为驱动”到“以数据为驱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