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效落实、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为民服务实效明显增强,河南省郑州市立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龙头,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郑州特色的基层治理经验之路。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优化了廉洁高效的服务民生环境,全面打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社会治理新服务型政府形象。
郑州市主动承接了河南省委政法委、河南省综治办关于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任务后,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出台《关于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的通知》等文件,高规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等,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形成网格管理、信息支撑、全程服务的工作体系和“党委政府主导、政法综治协调、科技信息支撑、社会各界参与”的运行机制,将人、地、物、事、组织等社会治理基本要素纳入网格,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
一、探索民生路子 完善社会服务治理创新机制
1、“大民生”格局全面构建
借助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依托县(市、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中心、乡镇(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和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站“三级平台”,将社保就业、文化教育、卫生养老、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热点难点事项纳入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构建起科学决策、统筹协调、资源整合、上下联动的“大民生”格局,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做到了为群众谋利益、让群众得实惠。
2、“大服务”体系健全完善
立足群众各方面各层次需求,将生育服务证、流动人口登记、老年人优待证、居住证等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行政服务事项,全部下放到社区,建成了覆盖所有社区居民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和“社区为职能部门代理事务、为群众代办事宜”的全程化“双代”便民服务体系,并全面推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错时上班、全程代理等便民措施,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全天候、零距离、精细化、贴心式”的优质高效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真正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3、“大公益”事业培育发展
通过实施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和政府购买服务,大力挖掘家政服务、水电维修、购物消费、医药卫生等市场服务资源,积极孵化、培育、扶持各类公益服务组织,引导社会资源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向社区服务管理领域汇聚,参与到留守儿童关爱、养老助残帮困、就业指导培训、矛盾纠纷劝调等社会公益事业,形成了“郑州义工”、“爱心妈妈”、“爱心超市”等一大批具有郑州特色的社会公益事业服务品牌。
二、织就一张“民生网”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服务能力
1、凝聚共识精准定位
社区作为紧密联系群众的窗口,既是社会治理的末端,又是社会治理的源头。郑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纳入到助推郑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作为深化平安郑州、法治郑州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来统筹推进,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发扬“5+2”、“白加黑”的创业精神,高标准、高效率将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成一座联系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连心桥”,织成一张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民生网”。
2、党政主导多方参与
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的趋势和潮流,内涵丰富,涉及面广,需要集成各种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手段。郑州市委、市政府将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领各方,全力推进。郑州市、县两级成立由政府常务副职为组长,党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纳入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在人财物等方面全力保障,采取定目标、定期限、定人员的办法,确保工作始终在党政主干线上大马力快速推进。层层分解落实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加大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的支持。加强宣传动员,在全市范围内大张旗鼓宣传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公开优选网格服务管理员,大力培育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全面构建党政重视、全民支持、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3、全域覆盖梯次推进
开展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是河南省委政法委和河南省综治办交办的重要任务,更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的重要举措。郑州市委、市政府将此作为精品工程,高端谋划,科学部署,精心实施,确立了“试点先行、整体跟进”工作思路,率先在郑州市开展工作试点,重点探索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信息化平台运行机制、日常管理考评机制等,为全市全面建设推广探索路径、总结经验。其他区市县同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网格服务管理员队伍建设、基础信息采集等前期工作,并加强相互间沟通联系和学习借鉴,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边推广。
三、整合网络资源 在机制创新中实现治理优化
1、在流程创新中实现资源共享
按照“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提升效能”要求,积极推动各级职能部门下沉工作重心,服务端口前移,与乡镇(街道)、社区、网格工作力量有效融合,实现“扁平化、精细化”服务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规范政府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事项,梳理32个职能部门的100多项服务事项,将每个事项的工作流程都纳入“发现上报、指挥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查、考核评价、事件归档”六步闭环结构,构建起“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服务上门”的社区服务治理新模式、新格局,打破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和社区管理者“等客上门”的传统管理服务运作模式,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效能和服务质量。
2、在技术创新中实现信息支撑
郑州市所有城镇社区全部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电子政务外网“四级”无缝对接,优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将除公安、纪检等部门相关涉密系统外的一切政务网络系统资源有机整合对接,形成畅通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将网格服务管理员采集的动态信息与相关系统进行关联比对,集成综合信息,对口分流、动态监管、全程跟踪,实现了基础信息网上录入、办事服务网上管理、工作过程网上监督、责任目标网上考核,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效能,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3、在机制创新中实现管理优化
着力网格服务管理员队伍管理、信息运用、部门联动、反馈评价等重点关键环节,建立了网格化服务管理日常运行机制。着力工作效能监管,对各个服务管理事项进行科学论证,预先设立每个流程、环节的工作时限和服务质量标准,通过社会服务管理“痕迹”全程电子监察和GPS定位,形成了服务管理全程跟踪督导机制。着力考核结果运用,将网格服务管理员日常工作考核、部门服务管理事项办理考核、社会组织工作绩效考核结果与人员聘用、资金拨付、部门年度考核、干部评价任用、服务准入等挂钩,构建了奖惩激励机制,实行了精细化管理,严格逗硬兑现,确保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
四、打造社会治理服务平台
家门口发现无照摊贩,居民只需拍张照片、发条微博,网格员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处理后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回复。
当走进小区你就会看到网格员有公示牌,“有困难就找网格员”成为居民的口头禅,网格员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人。一是制作“两牌”。在小区和网格内,公示网格服务管理员姓名、职务、联系电话、服务承诺、监督电话等相关内容的大公示牌,在楼栋公示相应的小公示牌,及时更新公示牌相关信息。二是创新“三栏”。在小区和网格公示“平安建设宣传栏”、“月月创平安网格公示栏”和“网格员工作成效月公示栏”,每月进行公示,作为“平安和谐网格”创建内容和“优秀网格员”评选重要依据,满足社会宣传与群众监督“双向需要”。
该市健全完善“五项机制”,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制度化。一是完善工作例会机制。认真召开“每周社区网格员工作例会”、“每半月网格小组长碰头会”、“每月网格员业务培训会”、“每季度网格员经验交流会”,市、县(市、区)定期不定期开展暗访督导,及时召开暗访督导会和通报表彰会,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生根。二是完善评先评优机制。建立网格员月公示榜,做好“每月之星”、“季度之星”和“优秀网格员”等评选工作,组织优秀网格员现身说法,实现互学互促、共同进步。三是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通过采取网上考核、暗访督查、重大案(事)件倒查和群众测评等方式,充分调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等社会力量监督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四是完善通报约谈制度。连续被市、县(市、区)两次通报的乡镇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由县级分管领导直接约谈,并书面说明情况,限期整改到位;实行网格员动态化管理,对履职不到位的、服务态度差的网格员实行定期约谈和教育帮助。五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网格服务管理员工资与履职尽责和工作业绩挂钩,建立工资80%日常业绩考核+20%年终绩效奖金考核体系,完善末位淘汰机制,充分调动网格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网格化”管理推行以来,街道结合实际,采取街道、村(社区)两级平台服务管理法与“网格长首问责任制”相结合方式,在网格内建立“1+1+1+X”工作模式。每个网格内的事务由专人负责,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村(社区)建设,发挥居民自治作用,促使村(社区)工作人员脱离行政事务,变被动服务、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精细管理,使基层社会矛盾、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化解。
过去,社区工作人员的职责都是按“条”划分,有的管民政、有的管计生等。现在,每个网格里,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全部“捆绑”在一起。全能社工、一岗多责、一专多能、责权清晰的网格化服务机制下,网格长采取巡查走访、现场办公的形式,做起工作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