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体现在住建部和科技部公布的三批试点城市,政府牵头主导,截止目前一共300多个城市,注意这里不是农村,是城市、区、镇为主。国家对口项目资金补贴,地方配套资金完成建设,还有就是最近大火的3P建设模式,引入民间资本。由住建部牵头,则可以说新型智慧城市是土地资源利用和城市基础建设的升级版,借助科技部的高科技噱头,开展扩大内需的政策落地举措。
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问题
1、“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且愈加显著
首先,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规划,其战略规划的定位、方向不尽相同。各地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技术开发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政策人才等优势,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相对前瞻、全面,而普通三、四线城市的规划方案大都存在战略定位过高的问题,导致最终的实施效果甚微,城乡间的差距也随之扩大。其次,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不同群体的关注度存在差异。其中明显的表现就是公共服务不均衡,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对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和工具了解甚少,这样就容易形成不同群体对新型智慧城市认知和接受上的鸿沟。
2、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流程中环节缺失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包括项目规划、筹资、建设、运营、监控、评估、反馈等一系列流程。目前,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流程中环节的缺失主要涉及监控不到位、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等问题。监控应贯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各领域的全部流程,涉及项目规划的民主科学性、筹资的合法透明性、建设过程的规范有序性、评估指标的统一合理性等。因此,监控环节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及时反馈和改进。同时,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当前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缺乏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的选取和合理的指标权重的设计,导致相关组织部门、利益相关群体、个体难以有效衡量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实际效果。此外,项目绩效评价的主体选择也相对单一,往往由政府相关部门单独负责绩效评价的整个过程,缺乏第三方绩效评价主体的参与。
3、政府角色定位不够准确
当前国内新型智慧城市项目主要通过政府来谋划、筹资和实施。政府在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扮演着引导者、建设者和监管者等多重角色,而企业等组织则更多地扮演参与者的角色。因此,在新型智慧城市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容易缺位、越位,导致政府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角色定位的混乱甚至偏差。在面临风险和责任担当时,政府和企业等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容易相互推诿责任;在利益分配时,也容易造成模糊领域中资源的分配不均。政府和企业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不准,会影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要明确政府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清单。
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的成因
1、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不充分加剧了“数字鸿沟”
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经过了七年的发展历程,但在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同区域、人群、城乡之间对新型智慧城市各领域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存在偏差。同时,不同区域、人群、城乡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资源获取不平衡,使得信息交流与共享渠道不畅通,阻碍了信息技术的整合与共享,造成不同主体对同一新型智慧城市项目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以电子政务为例,由于现行行政体制的职能划分,各部门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和封闭性较强,但在横向互联互通方面则存在很多断点。在不同行业间,由于信息化水平的参差不齐,跨行业信息交流与共享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同时,由于社会结构与市场等要素的细分导致专门化程度过高,各领域、各行业相互独立,严重制约了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很难形成合力构建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服务与公众诉求之间、单一企业与行业内部其他企业之间、同一个领域内各主体之间等均未形成有效的统一信息系统。因此,信息整合和共享的不充分加速了信息的碎片化和孤岛现象,导致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数字鸿沟”现象的产生。
2、参与主体的单一化抑制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流程的完善
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和试点的初始阶段,缺乏全国性的统筹规划。各地各部门对新型智慧城市的认识理解水平存在差异,没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流程环节和构成要素。首先,许多信息化先行城市出台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项规划,但在规划结构、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上存在趋同现象,缺乏体现地区经济文化特色的元素。很多地区急于跟风、“照猫画虎”,导致不同地区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因此,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同质化倾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流程的完善和优化。其次,政府作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力量是非常有限的。由此造成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筹资、投资和建设主体的单一化,这也导致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缺少多元化监控和评价主体的参与。最后,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和反馈等环节,目前国内新兴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技术创新团队力量不够壮大,第三方评估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威的评价机构。这也使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效果难以得到合理的衡量和评价,导致评价和反馈环节的缺失。
3、缺乏市场导向的单一化管理机制使政府定位不准
资金问题始终贯穿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个流程。由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各市场主体对新型智慧城市这一新概念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对新型智慧城市各领域建设的前景很难准确评估和把握,很多市场主体目前主要秉持观望和浅尝辄止的态度。因此,当前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监控和评估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够,导致政府主导过于单一化,政府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运动员”和“裁判员”,缺乏市场导向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缺乏市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多元市场主体力量培育不充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主体力量不均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占绝对优势的政府由于缺少其他力量的平衡与制约,在具体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监管、评估等领域中往往会出现窜位、缺位、越位等现象。同时,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干部由于自身的绩效考虑,过度注重项目工程的建设,对项目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市场导向缺乏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容易导致政府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职能定位不清。
安全可控新型智慧城市是以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全面推进安全可控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通过业务与技术整合升级,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也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