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管理    |    人才招聘    |    内部办公

智慧城市打造服务型生态圈

  • 时间:2018-05-02 18:17:48 编辑:Sissi 来源:www.jpsycn.com 浏览: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风险的加剧,强调地方公共治理,主要区别于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的理论范式应运而生,其典型特征是现代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共参与两者的逻辑整合。“管理”与“治理” 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有着本质的区别。“治理”意味着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权威,但不一定是行政机关,而社会管理过程中的权威必定是政府。本文所分析的网格化管理虽然突破了一般性、传统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也试图努力沿着社会治理的轨道前行。但从实践运行的轨迹来看,仍然没能摆脱“网格化行政”的困境,面临着政府社会管理要求与社会自治诉求的矛盾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鉴于此,我们认为网格化管理必然要朝着网络化治理的方向前行才能增强内在活力,而在管理到治理的转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社区网格化管理与社区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但就目前而言,在原有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推进社区网络化治理还有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一、网格化管理的功能转型与服务优化


  在传统治理向技术性治理、多层级化治理、扁平化治理转型过程中,网格化管理在功能上也发生了变化。对既有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和优化完善必须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功能定位,以免出现“跑偏”现象。应该看到,当前网格化管理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已经开始形成以“ 协同服务”为特征的社区服务新模式。今后,在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转型过程中,必须要厘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网格化管理的功能定位问题


  网格化管理在面对社会治理创新这一新的挑战和机遇时,首先需要明晰的问题就是网格化管理的功能定位,即如何实现将主要功能由“管控型”向“服务型”融入,真正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这是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


  2、社区居民需求的有效回应问题


  网格化管理不仅仅有数字化的平台,还有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如何解决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打破部门之间的利益格局,真正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功能和优势是实现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化治理转型的前提。


  3、网格化管理中的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问题


  技术牵引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关键要素,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服务工具直接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如何借助网格化管理中的数字技术实现对怀有不同利差诉求、不同价值取向的社区居民的人文关怀,优化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网络化治理与居民自治有机衔接


  在理论上如有合理划分政府与社区的职责权限,政界和学界已经达成高度一致,但在具体实践运行中两者的互动和衔接却存在激烈的冲突。以网格为单位的社区服务,着力于确保每户居民都在网格化管理服务之中,并通过责任划分的方式及时协调解决网格管理中的各类事项和问题,这无疑大大缩短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监督反馈”的时间间隔,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能。但与此同时,内生于网格化管理的行政推动则是其自上而下运行模式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伴随大量的行政事务沉入网格治理单元,则极易导致网格泛化,进一步弱化了社区的自治能力,尤其对自治内生基础薄弱的社区来说更是一种破坏。因此,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转型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1、社区事务准入机制的建立和落实问题


  借助既有网格平台,网格员可以通过网格管理中心申报网格内重点问题和所需治理资源,通过网格管理中心申请网格与政府部门的对接,而不是行政事务的一味下沉。


  2、社区社会资源的开发整合与衔接问题


  根据网格化管理运行的实践,如何总结经验,整合社区既有的资源;如何通过网络化治理网聚贤达,激活社会资本;如何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优势,增强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如何将社区内外的多元主体进行有机衔接,构建协商议事,形成互联、互动、互建模式,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3、在网格化管理背景下居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问题


  由于社区本身自治基础和能力的不同,决定了在新的社会治理背景下社区自治能力培育的重要性,在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中如何促进社区自我发展、自我纠错、自我修复成为网络化治理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智慧社区


三、政府、社会、居民治理网络的搭建和整合


  社会治理的价值共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高于个人价值、部门价值和地方价值,是各主体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信念。近十年来的网格化管理实践表明,社区治理主体经历了一个被逐步吸纳的过程,且开始呈上下联动之势,社区治理的理念也逐步从政府管制向社区自治倾斜,表现出民主化的特征,这都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总体方向。但在当前社区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公共价值缺失的现象,人们的互动参与和公共生活日益减少,人际关系日益疏远,个体碎片化日益严重。因此,未来网络化治理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管理向治理的转变需要政府本身的改革来适应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这就需要解决和实现政府公共网络的重新建构。二是社会网络的搭建与整合问题。如何激发社会活力,一方面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同时要实现社企、社社、政社等合作互助,以激活社会资本活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针对个体碎片化的现实,搭建和整合社会公众网络,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动员式的参与格局。三是政府、社会、居民网络的联结和整合问题。在网络化治理中寻求三者之间的利益衔接与互动协作是达成不同主体之间价值共识的现实难题,如何在网络化治理中产生集体行动,并增进信任机制和利益共享则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追寻。


  实质上,网络化治理并不是对网格化管理在根本理念上的转变。在社区层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与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的一种复合,其内在价值理念在于多元参与主体的相互合作、多元社会利益的包容共享、官员及公民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社会管理责任的法治化。从社会管理的实践来看,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的紧密结合,需要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因此,网络化治理通过强调价值共识形成合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信任机制以及社会管理责任的法治机制,有利于真正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愿景。在此过程中,需要沿着社会治理的改革方向,在网络化治理追求“善治”目标的同时,不断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亲民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的特征,不断适时进行城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尽管由网格化管理转型为网络化治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也需要在合适的制度框架下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及其功能。伴随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格局的不断变化,社区的网格化管理转变为网络化治理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