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管理    |    人才招聘    |    内部办公

智慧社区建设难题的原因是什么?

  • 时间:2018-05-07 17:48:24 编辑:Sissi 来源:www.jpsycn.com 浏览:





  智慧社区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此,要不断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既要保护和发挥社区现有人员的积极性,又要扩大选人用人渠道。同时,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参与建设过程,不断完善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给社区居民提供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渠道。目前智慧社区面临的问题形成原因有哪些?


一、政府包揽事物过多及决策权力过大


  当前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存在着“政社不分”的状况,政府在行政管理与社区管理中仍然扮演关键性角色。社区网格化管理更侧重精细化管理,通过社区网格化的细分,以及高效的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运用,使社区事物能够高效、及时地得以解决。这一过程注重的是政府各执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并未积极地倡导各种公私团体、组织和个人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过程。主要的管理事务仍由政府人员解决处理。


  在当前的社会体制下,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不能相分离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的社区建设是在原有的管理框架下进行的重大调整。


  一项巨大的制度变格与创新,如果没有张力的政府行政参与,将很难得以推进。


  另一方面根据现行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实际情况。虽然政府投资占30%,街道自筹占60%,社会赞助占10%左右,但街道本身的管理、办公经费等是政府投资,社会募捐则十分有限。


  资金上对政府的依赖也使得社区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主要决策仍由政府决定,这在客观上限制了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同时也不利于社区网格建设与组织管理制度的健康发展。


二、社区管理自治精神意识不强


  社区建立的基础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关怀、信任和协作是通过一个强有力的有效沟通和冲突解决系统将其成员组合在一起的。社区的互动性在个人与集体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并且使得个人与集体保持一致。


  而在目前市网格化管理中,并没有强调集体文化建设,并没有认为家庭、工作小组、街区群体、志愿性组织俱乐部以及社会团体有助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未将这些小团体视为人们在社区关怀的环境中实现其个体利益的公民社会。此外,社区网格化管理过于强调问题及时收集、反馈,而忽略了群众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积极性。


  对社区的寻求也就是对个人生活之集体定位方向和目标的追求。将自我投入到一个社区之中,认同一个社区的权威以及愿息去支持该社区的生活,所有这一切都能够为其成员提供身份、个人息志及成长机会。所以,在社区生活当中,让何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居民愿息并且能够融入到社区管理当中,不仅是基层民主的体现,而日有利于社区自治精神的发扬。

智慧社区


三、网格管理人员及管理机制因素


  1.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缺乏热情


  网格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且由于网格区域内的工作量较大,对管理者责任心的要求也比较高。在实际工作中,市一些管理人员对网格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够张。在实际的网格管理过程中有些工作人员畏惧承担更大的管理责任,对待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宁可少一事,不愿多一事。


  仅是被动地听从上级的工作安排,而不愿主动地到社区收集相关工作信息,以消极心态去应付工作,导致市网格化管理的各项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地推动。


  2.基层管理人员紧缺,业务能力不够


  因网格化管理标准高、项目多、程序规范,所以要占用一定的人力。在实际网格化管理当中,出现了一些职能部门人手紧缺的问题。同时些基层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与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干部大多年龄较大,年轻人少。


  中老年管理人员虽然实践经验相对丰富,但市网格化管理认识比较模糊,对网格化管理所涉及的主体准入、商标广告管理、合同管理、消费维权等综合型业务知识掌握不够,甚至有人不会操作基本的业务软件。而年轻人由于工作时间短,实践经验少,业务知识不足,一时又难以独挡一面。


  3.突击任务较多,长效机制短板


  网格化管理是一项长效的管理机制,而不是一项临时性的令项整治活动。在市当前社区管理土作中,许多整治工作本应纳入长效管理机制,但上级时常以临时性的、专项性的突击整治代替长效的管理,导致网格化管理难以建立长效机制。


  一个好的制度在于其执行效果如何,而好的执行效果则在于该机制的长效性与可持续的调整性。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大都是重复性、专业性的,若都是以突击性的方式进行应对,所产生的管理成将大大提高,对所开展的工作将无法进行长效性的总结。


  另一方面,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及时有效解决社区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这一优势是临时性的、专项性的突击整治所不具备的。


  4.制度保障不够,缺乏激励机制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现阶段正处于完善的过程。此阶段在强调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市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推行市网格化管理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虽然在实际操作当中,政府出台了有关的责任追究、绩效考核制度,但仍然未形成全面、规范、科学、有效、操作性张、切实可行的监督、考核、评价、奖惩机制。社区工作管理者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社区管理人员时常存在自卑情绪。大学毕业生对社区工作热情度不高,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


  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也使得社区沉闷的常态一时难以改变。想要改变这一局势,完善激励机制是至关重要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发展既需要制度保障,亦需要激励机制的推动。

智慧社区


四、物联网技术在社区应用还较少,智慧应用处于初级阶段


  为了规范住宅智能化建设,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早就出台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智能化小区是智慧社区的前身,主要强调三方面内容,包括安全防范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为了促进平安城市建设,公安部提出了3111工程(安防工程),3111工程的推进对于小区安防水平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早期的智能化小区模式实现了设备的自动监控但并未实现自动控制网络与互联网的互联。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动抄表、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应用走进社区,进入家庭,智慧应用逐渐增多,智能家居成为最有潜力的物联网应用领域之一。


  大量结合了物联网技术的社区应用还处于方案或试运行阶段,物联网应用需求的发掘还不充分,智慧社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五、智慧社区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主要社区


  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智慧社区成为智慧城市重要建设内容,但由于智慧社区本身代表了一种较现代的生活方式,受建设成本和消费水平影响较大。因此,智慧社区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各沿海城市、直辖市和各省级中心城市发展较快,智慧社区还主要集中在这些大城市的主要社区。


六、智慧社区产品与技术方案尚不成熟


  社区智能化产品 “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在部分安防产品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只能在家中无人时,开启防盗报警系统,住户回家后必须关闭防盗报警系统,否则就会发出误报信号。而事实上只要在夜间就需要能够对住宅边界(阳台、窗户等)进行设防,所以一方面要提高产品的智能程度,锁定监控区域,同时还要能够根据环境的需要灵活设置安防系统。


七、智慧社区建设缺乏相应人才


  智慧社区应用了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其管理与服务模式与传统社区有很大不同。因此某些重要岗位不是一般人员通过短时间培训能够胜任的,所以社区管理与服务机构特别是社区服务中心与物业管理中心需要配备高素质的技术管理及业务办理人才。通过高素质的人才保障智慧社区软硬件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比如一个安防系统,由于系统管理不善,导致其它人员误操作,使得系统通信参数被修改,致使整个系统瘫痪,而物管人员却不会恢复。这一方面反映了物管部门管理制度不严,同时也说明物管人员的技术素质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