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8年上半年,根据流域面积和区域分布,全面建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有效遏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实现河湖经济社会功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人水和谐共处。
河南省河湖众多、水系发达,全省10万多条村级以上河道,每一条河道都将有一位“河长”负责。各级河长认河、巡河、治河、护河,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践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探索水治理新模式。
在治河治水的鲜活样本中,郑州市为科学治水开“良方”,结合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将网格建在河道上,充分利用好网格员“人熟地熟”的特点,实行“定格、定员、定责、定岗”,破解河道治理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的难题。
一、“前哨机制”实现巡查“即查即改”
“身兼多职”的网格员既是河道巡查员,又是发现员,更是上报员和处置员,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反应就是指能够当时解决的就及时帮助解决,不能当时解决的立即收集上报信息,并做好问题记录。网格化管理河道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据悉,为进一步规范河道巡查管理工作,加强河道管理力度,郑州河长办公室给参与河道治理的网格员印发了《河道巡查记录本》,明确了这些河道巡查员的工作职责,要求将每日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送社区(村)主要负责人。在《河道巡查记录本》中,网格员不仅要填写当日河道巡查的具体内容,还需写明巡查发现的问题以及问题处理措施与结果。
河道治理工作涉及问题复杂,为了让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理,需要发挥网格的‘前哨站’作用,破解‘发现不了问题’的现象。
在这些网格员中,有一部分是社区党员,他们既担任网格长,又担任网格党小组组长。我们以网格党小组为依托,开展河道整治工作。不仅让党员成为河道的‘守护者’,更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河长制有机融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二、“齐抓共管”避免“九龙治水”乱象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利、环保、农业、国土、城管等多个部门。在郑州市的大企业、大单位也较多,很多河道尤其是黄河沿线属于企业自管区域。河道管理主体多元,河道治理效果很难保障。过去,各职能部门都对水环境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但相互间缺乏有效的协调衔接机制,容易出现‘政出多门’甚至是相互推诿的‘九龙治水’现象,阻碍治水工作顺利开展。
为破解此类问题,郑州市通过河道网格化管理,强化落实属地责任意识,由河长(网格长)牵头指挥、统筹协调,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动监管机制。对于涉及多个执法部门的环境问题,通过建立河长联席会议,由街道、社区河长协调相关执法部门共同处置到位。
此外,郑州市通过“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将河道治理作为共建项目,聘请郑州涉及企业负责人担任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发动企业员工共同参与社区的河道网格化治理工作。与此同时,整合高校的技术资源,开展水质监测、环境整治行动,通过合作交流、相互支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治水绝不是某些部门、层级的事,必须联动,发挥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河道治理不能单靠政府行为,必须要动员居民群众、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全面参与进来,既当监督者、又当参与者,形成全民治水、合力治水的浓厚氛围, 对黄河岸线“五乱”(乱占、乱种、乱建、乱排、乱倒)违法行为开展联合执法,打破“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联动共治。
三、“一格一策”破解“千河一面”问题
据悉,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河南省河道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河道的保护,明确保护范围和标准,建立相关档案,对涉及河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河道文化。
但在《条例》正式出台之前,郑州市已经意识到以往的河道治理只停留在河道清淤、环境巡查、绿化修复的层面,没有综合考虑到生态环境、景观打造、历史传承、文化弘扬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河道治理改造无法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造成“千河一面”问题。
为了破解“千河一面”的实际问题,郑州市对各网格内的黄河流域及支流河道概况、流域范围内各类污染源、排污口、闸口、码头、河道水质以及各类环保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细致排查,整理形成完整的台账资料,建立“一格一档”。同时,将网格内的自然风貌、文物景观、历史典故等信息也作为重要创新内容列入“网格档案”,“因格制宜”制定出水环境治理、水景观打造、水生态修复、沿江(河)文物保护等“一格一策”的差异化网格环境整治方案。
我们在治理河道的同时,也大力传承历史文化,这样可以彰显河道自然魅力,最终打造出人水相亲、舒适优美的环境。在开展水环境治理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水文化挖掘、水景观建设,做足水文章,答好生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