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信息化、网格化、智能化必然趋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表示,当前,确实存在政府部门多头管理的问题,有时候办一件事需要跑很多部门。政府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是必然的趋势。“互联网+政务”能够推动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
当前是“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在全社会范围介入程度的加深,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呈现出新变化、新态势。实践表明,互联网进入哪一个传统领域,就势必对该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甚至激发颠覆性变革——互联网已经超越工具成为一种能力,与传统行业融合后能够赋予后者以新的力量,形成“化学反应”式的效果,从而使传统行业更有效地实现转型,迎来发展新局面。在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互联网+”正在成为促进各行各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有力引擎。作为执政部门、社会管理者的政府,更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工作中,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信息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效能,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互联网+政务”升级换代释放红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提出令各界为之一振,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可能带来的美好前景充满了期待。“互联网+政务服务”思维看似“高大上”,实际上其对公众体验和口碑的看重,首先要求政府必须“接地气”,比如在微信、PC端、APP端开发服务平台,在教育、交通、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民众最为关注的方面积极布局,推动信息化、城市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各种政务事项,充分释放“互联网+”红利。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提升至90.1%。无疑,以微信、PC端、APP端开发服务平台为代表的电子化公共服务工具正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核心力量,政府信息发布和公众沟通进入到“微时代”,政务微信、政务APP成为了市民指尖上的“家常菜”。据《中国政务微信发展年度分析报告(2014)》指出,全国的政务微信账号数量在2014年实现了爆炸式增长,“互联网+政务”的模式初步形成。
可以说,“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模式正改变着政府在市民心中的形象和定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已有部分政务微信、政务APP出现更新不及时、沟通不畅通、流于形式等问题,即所谓的“僵尸化”。这就需要政府在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自身的“升级换代”,更新治理理念和方式,以政府自身治理能力和手段的现代化,实现电子化公共服务平台由“建起来”到“用得好”的过渡,真正成为民意诉求“直达快车”,让市民“动动指尖”就可办事,确保政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这不仅事关“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建设阳光政府、服务政府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