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镇人口的增多,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之下,政府开始通过智能化管理打造智慧城市来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以提升政府行政形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智慧城市建设产业简介:涵盖范围广,发展需求大
——智慧城市囊括城市生活各个方面。智慧城市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整合、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运行体系,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让城市成为适合人全面发展的城市。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建设的上游主要是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与制造。其中硬件制造部分包括广泛用于安防、交通等领域的视频采集硬件设施;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芯片制造,主要代表厂商有华为海思、清华紫光、中兴微电子等。在软件设计方面,东华软件、旷视科技、和利时、中控集团等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产业链中游主要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包括对整个智慧城市进行顶层设计的政府和各个设计院,进行系统集成的科大讯飞、金蝶、日海智能等企业,提供运营服务的三大运营商以及大唐电信、烽火通信等企业,以及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的华为、中兴、浪潮、航天信息等厂商。
智慧城市产业链的下游主要是讲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运行发展的各个场景中去,涵盖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安防、智慧教育、智慧企业等数十个场景。
——城镇人口增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原因。从表面上来看,目前城市建设中在交通、安全防范、医疗保健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政府在城市运行中提高效率,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来解决问题,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企业生存能力,改善政府形象。但是从根本原因来看,我国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和城市化率才是中国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因。
2008-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数量由6.24亿增长至8.13亿,城镇化率由46.99%增长至58.52%,提高11.53个百分点。预测2018年我国城镇人口将会达到约8.35亿人,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至59.6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镇化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本来就比较脆弱的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挑战,教育、医疗、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燃气供应、交通、环保等领域的压力尤为巨大,城市管理的难度加大,必须提高城市的建设发展水平,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发展需求。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国“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与质量。
政策规划:多层面政策出台,助力智慧城市加速建设
——国家政策指引先行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更离不开政策的指引。政策扶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意义重大:中国城市化“政府主导”的因素大于“市场演变”的因素,政策在城市规划中起到决定性作用。2016年开始,国家与各省市“十三五”规划的出炉,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心,同时政策文件分别从总体架构到具体应用等角度分别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鼓励措施,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方向与目标。
从国家层面来看,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智慧城市政策密集发布,主要推进电子政务、智慧交通、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发展,同时完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省市指导政策不断落地
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之下,多个省市依据本地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情况,围绕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发展路径,制定出符合当地发展现状的智慧城市建设政策与规划。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均制定了“十三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目标,略有不同的是北京市智慧城市目标蕴含在《北京市 “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发展规划》当中。
除了四大直辖市,其他各省份的省会城市或经济核心城市也在不断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广州、深圳、南京等城市凭借突出的经济优势,加快信息化应用,以提升电子政务、便民服务,以期成为智慧城市示范城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华中华北分布集中
从区域布局来看,目前住建部确定的290个智慧城市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其中华东分布最为集中。统计显示,目前山东省智慧城市试点数量最大,为27家,比同为华东的江苏省多7家;安徽和浙江两省分别为15和14家;上海市目前仅有浦东新区被住建部确立为智慧城市试点。在华北地区,河北省拥有13个试点,北京市凭借全国政治与经济核心的地位拥有11个试点;华中地区,湖南省以16个智慧城市试点领衔,河南与湖北省各有11个试点。西南地区以四川省为主,共拥有包括成都、宜宾、雅安等在内的12个试点城市。
投资状况:PPP助力智慧城市发展,BOT模式占据主流
国家提出“智慧城市”建设以来,住建部试点城市逐步增多,在政策推动之下,我国各地区、省市加快城市信息化发展,同时PPP模式在近年来受到了国家政策护航,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2016年《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大力践行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智慧城市服务于经济民生,在大量建设资金的需求下,智慧城市与PPP模式达成了良好的互助状态。一方面城市建设的资金压力减小,另一方面社会资本有了更广阔的参与平台。
根据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项目库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30日,进入准备、采购、执行和移交阶段的智慧城市项目有45个,单个项目金额从几千万到数十亿不等,但整体项目金额较大。根据汇总,45个项目投资金额共338.1亿元,平均单个项目金额达到7.51亿元。
从PPP项目的区域分布来看,山东省拥有7个智慧城市PPP项目,位列全国第一位,这与山东省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全国第一状况相符;湖南省作为华中地区智慧城市试点最多的省份,拥有6个PPP项目,排在全国第二位;江苏省拥有4个PPP项目,位列第三。整体来看,我国智慧城市PPP项目分布与试点城市区域分布类似,依然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
从运行模式来看,BOT模式毫无疑问占据了PPP项目的主导地位。BOT运行方式一方面减轻政府资金压力,由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建设与维护,政府仅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给予特许经营权,可以避免大量的项目风险;同时社会资本可以从项目中获得文东你的回报率,且收益不及预期时,通常由政府财政资金进行缺口补贴。BOT模式在目前的智慧城市PPP项目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数据表明,45个PPP项目中有33个采用BOT模式,占比73.33%;2个项目采取TOT+BOT模式,占比4.44%;3个项目采用BOO模式,占比6.67%。
发展前景:智慧城市建设升级,万亿级蓝海可期
2016年12月,国务《“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目标:“到2018年,分级分类建设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到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卓著成效”。
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升级之下,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将实现转型升级,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乃至“智慧社会建设”,会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意识,实现建设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加强集约融合,提供业务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为一体,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服务。利用数据驱动新资源、移动物联新技术、基建网络新设施、便民利民新服务、共建共享新模式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在智慧城市建设转型升级之下,我国对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参照智慧城市建设的部分典型项目投资规模,以及智慧城市PPP项目金额,对比发现省级核心行政区即省会城市(如武汉地区计划10年内建成智慧城市总投资达800亿元)通常投资额度在100-500亿元,地级市(银江股份签署智慧观山湖总投资预计30亿元,湖南湘潭智慧城市项目28.57亿元)通常投资额度在10-30亿元,区县级(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智慧城市投资2.48亿元,福建泉州惠安县智慧城市项目投资4.9亿元)投资额度在1-5亿元。
因此,我们按省会、地市级、区县级三级行政单位分保守、中性、乐观估算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分别为100亿元、300亿元、500亿元,10亿元、30亿元、50亿元,1亿元、3亿元、5亿元,测算得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空间在中性条件下为29118亿元,而在乐观条件下智慧城市建设投资空间接近5万亿。